作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中国人对汽车轮胎乃至橡胶的消费是缺乏品牌意识的,这当然与我国的汽车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以为自行车更换轮胎的经验做类比的话,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对汽车轮胎乃至橡胶的市场需求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个自主报废甚至计划报废的轮胎市场正在照进现实。
同样地,我们还可以拿运动鞋作为类比。运动鞋和轮胎非常相似,都是用橡胶制成,都是接触地面的末端,负责用摩擦力制造向前的运动。四十年前,国内的运动鞋消费是无差异化的;三十年前,国内的运动鞋消费出现了品类差异,但品牌差异仍不显著;二十年前,人们的品牌意识觉醒,以耐克、阿迪达斯为代表的运动鞋到了消费品牌的阶段;十年前,中国的消费品牌开始崛起。这个过程,伴随的是国内消费者对于产品性能认知的差异,消费者有了对于大底材料、中底设计、防侧翻结构、缓震技术、包裹性等等性能指标的感知和不同场合不同应用的需求,进而对于不同品牌有了不同认知。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现在还要等到鞋磨破的时候才会换新吗?多年前是这样的,之前大街上经常能碰到修鞋的地摊,而现在越来越少,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因为旧鞋松垮不舒适了而换新,我们会因为新款更好看而换新。这一现象,我们姑且概括为“自主报废”时代的到来,当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的时候,一种必需品逐渐会演化为消费品,品牌理念的认同等附加值可能在其消费金额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超越其必需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另外就是消费的数量会翻很多倍。
同样的道理,再好的米其林轮胎,在日晒雨淋三四年后,或者在花纹几乎磨平之后,并不再是当年新落地时候的性能了,刹车距离变了,雨天抓地力差了,某次急刹车时爆胎的风险增大了。轮胎是要等到磨平才消费换新吗?
事实上在国内,卡车司机对轮胎的认知相对较高,而私家车主对轮胎的认识尚不足。对卡车而言,转向轴上两个轮子,驱动轴上八个轮子,拖车上三根轴十二个轮子,一辆重卡二十二条轮胎,一年跑物流运输二十万公里,每年换二十多条轮胎属于正常。因此,卡车司机是经常消费轮胎的,体验过各种不同品牌轮胎的不同的,甚至每名卡车司机都要记录每条轮胎换上、换下的时间和对应里程的。而中国的私家车主们消费轮胎的经验却不多,虽然我们最近十年一直是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但普及用车的时间还不算长,加上我们的使用习惯中每年行驶的里程并不长,所以买车已经六七年但没换过轮胎也是很常见。我们大多数车主并没有消费过两个以上不同品牌的轮胎,尚没有对比,何来懂得呢?所以私家车主目前消费轮胎第一看重品牌,第二看重原配,其实本质就是在对轮胎不太了解的情况下,通过品牌和配套来背书。
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逐渐发展成熟,这种情况将逐渐得到改变。从汽车存量等多个角度,中美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中美是全球GDP排行前两名的国家,中国又是人口第一大国,很多人朴素的认为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至少体量是不输美国的。但轮胎消费市场真相可能与我们的直观认识有一定差异。首先是新车销量,十年前中国即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2020 年中国乘用车销量 1976 万辆,美国乘用车销量 1460 万辆,从这个角度看,至少从数量上,中国配套轮胎的需求超过美国。其次是存量车市场,据我国公安部和美国交通部的数据,2020 年中美的汽车保有量都达到了 2.8 亿辆,旗鼓相当;另外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20 年我国小型载客汽车的保有量是 2.2 亿辆;而美国交通部的数据显示乘用车的保有量在 2.5 亿辆,美国的存量市场更大。从汽车保有量、轮胎需求结构和轮胎消费金额三个指标进行测算的话,美国轮胎市场大概是中国轮胎市场的三倍以上,这还没有考虑轮胎的更换频率这一参数。
当然,两国的交通运输结构和比例不同,但是笔者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也从两国政府的交通运输愿景来看,两国有逐渐靠拢的趋势。当前中国拥有2.2亿辆乘用车,美国拥有2.5亿辆,而中国目前有十四亿人口,美国只有三亿多人口,相当于美国百人拥有乘用车76辆,中国百人拥有乘用车越16辆。即使两国国情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仍然很大,这一点是大部分人都已经意识到的;认识不足的是,作为全球最大的轮胎消费市场,美国的轮胎需求层次丰富,只要有好的设计的产品,在美国就有对应层次的消费者需求。轮胎可以分为To B的原配市场,以及To C的替换市场,前者中美差异不大,但是后者,在“主动报废”这个消费理念上,中国还有很大的追赶空间。
未来汽车的概念革新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新能源,另外一个层面体现为以自动驾驶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汽车。后者无疑会带来整车,包括轮胎使用情况的高度数字化,那么这就会促进另外一个消费理念的变化——“计划报废”时代的渐行渐近。
在我国拥有汽车的人群中,首先大家感觉到的是轮胎是买车时配套的,不是自己独立的消费行为;在拥有汽车并更换轮胎的人群中,除非意外破损而更换,轮胎使用六七年而仍舍不得更换的现象在我国也非常常见。但是,随着包括轮胎使用情况的高度数字化,出于安全和性能的考虑,汽车厂商的软件算法中会倾向于提升车主对轮胎的更换频率,甚至保险公司也会盯着相关数据催促更换汽车的消耗品。
有点类似于预设了打印次数的打印机墨盒,即便墨盒有墨,超过次数也不能使用,这一切都是制造商设定好的报废时间。不只是轮胎,未来的汽车也将从固定资产向消费品演化,如同无法更换电池的牙刷/洗脸仪;正如现在的电子厂商,将来的汽车厂商可能也会有足够的动力促进汽车的淘汰换代的频率,增加维修的难度,最老套的办法,就是在动力电池上设置套路;成本最低的办法,就是软件系统的升级换代。“计划报废”的商业思路无疑将用在轮胎甚至是整车上。
未来的轮胎,将逐渐从周期品向消费品切换,我们将为一辆车准备雪地轮胎、越野轮胎等多个备用轮胎,甚至会追求某种驾驶体验而频繁更换不同品牌和设计的轮胎,这些消费行为已经出现在美国等成熟市场,这是车主自主的消费行为。而智能网联汽车的出现和普及,汽车厂商和相关的金融保险机构也会帮助车主进行轮胎的“计划报废”,这是安全和商业利益驱动下的车主的不得已行为,甚至不仅仅限于轮胎等消耗品,还包括整车。
更多研报详询客户经理
- END -
▼
请认真阅读投资报告类 ☞ 《免责声明》
点一个在看,给我们爱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