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流浪地球》开场白中所说的,期初可能就是一场山火(2020 年初澳洲持续数月的山火)、一次旱灾(自本世纪初开始的美国持续的干旱),但气候风险并不止于极端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的海洋酸化、冰川萎缩、生态退化等更加持续且无法逆转的系统性危害。据Germanwatch发布的《2020全球气候风险指数报告》显示,过往20年(1999—2018)全球共发生了约1.2万起包括热浪、飓风、台风等在内的气候灾难,直接造成了全球约5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约3.5万亿美元。
现如今,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普遍共识,发达国家纷纷宣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节点,中国一直以来在气候议题方面积极履行大国责任。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首次在国际社会上提出碳中和目标。12 月 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协定》五周年“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细化了 203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幅度、非化石能源占比等目标细则;从此“碳中和”这一目标就成为能源化工,甚至其他诸多行业的核心议题和行动指南,对我国今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具有大而长远的影响。事实上,中国自 2009 年以来就已向国际社会做出碳减排承诺,且迄今为止超额完成目标。
数据来源:IEA
我国早在 2009 年的联合国第九届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会议前夕,就已提出量化减排目标,彼时的承诺针对碳排放强度:到 2020 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于 2005 年下降 40%-45%。据 IEA 数据,2018 年中国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较 2005 年下降 42%,已提前完成哥本哈根承诺。
2015 年联合国第十五届世界气候大会巴黎会议前夕,中国进一步更新有关碳排放的定量目标(后成为《巴黎协定》中国的自主贡献目标,NDC),巴黎承诺相比于哥本哈根承诺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包括 4 个定量目标和 1 个定性目标:1)碳排放规模:2030 年前后,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尽早达峰;2)碳排放强度:2030 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较 2005 年下降 60%-65%;3)非化石能源占比: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 20%;4)森林碳汇:2030 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 年增加 45 亿立方米;5)定性目标:到 2030 年,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开创一个局面,早期预警,把风险降到最小。
《巴黎协定》是继 1997 年的《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定。1992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明确指出:“将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水平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京都协议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1997 年 12 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巴黎协定》于 2015 年通过,2016 年于纽约签署。共有 175 个国家与大会共同签订了《巴黎协定》,旨在为后续的全球减排行动、应对气候变法的危机奠定法律基础。2016 年 10 月 5 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宣布,《巴黎协定》于当月 5 日达到生效所需的两个门槛,并将于 2016 年 11 月 4 日正式生效。长期目标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 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 1.5℃以内,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
在2020年9月的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与会嘉宾认为,推动绿色发展对中国意义重大,但低碳转型发展也同时意味着风险、挑战与变革,打造净零碳经济并非易事。例如在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政策趋严,在金融领域,高碳资产价格可能面临大幅重估,在金融体系内部、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形成负反馈效应,可能导致金融风险放大。
我国提出碳中和承诺,并非处于一个被动追随者的立场,而更像是主动引领者,积极推进碳中和目标对于我国有几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提升国际影响力。当今,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经济与金融系统的最重要课题之一,世界多国将绿色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绿色合作,有助于中国形成更加广泛的“朋友圈”。
二是能源安全。逆全球化风波仍未平息,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的安全意义。中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原油与天然气高度依赖进口,2020 年 1-9 月中国原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 73%、42%。与此同时,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却具备全球领先优势,根据 IRENA 数据,2019 年中国陆上风电、太阳能光伏、水电累计装机规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 34%、35%、27%,均居全球第一,推进能源结构从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转化,有助于提升中国能源独立性。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三是有助于以更加可持续、社会和环境友好的方式实现经济复苏与转型发展,兼顾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推动绿色发展、打造净零碳经济意味着中国要大幅调整传统投资方式与投资结构,逐步摆脱房地产及传统基础设施投资模式,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增长。
对中国而言,推动低碳转型任重道远,不可一蹴而就。低碳经济意味着在经济发展模式、能源消费方式、甚至居民出行、食品生产等方方面面的根本性转变。未来40年内,中国经济要实现净零碳目标,就需要实现从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到净零碳排放的转变,这将给整个经济社会带来不小挑战。此外,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政策趋严,在金融领域,高碳资产价格可能面临大幅重估,在金融体系内部、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形成负反馈效应,可能导致金融风险放大。
展望2021年,我国以“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导向,新一轮的调整过程将着眼于全局发展、顺应全球变化,在推动供应链调整、产业链升级和价值链跃迁中挖掘更多可实施的投资机会。碳中和理念将围绕国家转型发展成为贯穿2021年及“十四五”规划的策略配置主线。
以即将出台的碳市场政策内容来看,对低碳行业、环保型行业、绿色行业而言,视为极大的利好信息,该类产业在政策扶持下其业务范围将得到极大程度的拓展,作为助推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相反地,高耗能产业、化工产业、煤炭产业或相关产业链上下游板块(如:交通运输、纺织服装板块)将受到极大限制,行业格局将重新调整,转型或重组也将创造新的投资机遇。此外,上半年或将出台政策还有“节能新规”、“电网侧松绑”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政策。以行业板块进行划分,最受益行业为风电公用事业、电力设备、汽车、建筑材料、家电等板块。上半年的政策出台对于行业供需格局以及产业生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善。下半年出台政策有“风光平价政策”、“碳配额与碳排指标”。在政策影响下,将持续关注风光公用事业、新能源电力设备等板块。
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
对投资者而言,把握政策出台时间,聚焦有明确政策指引的行业择机配置、提前布局,待政策落地后,由政策发展带动的资本市场将面临新一轮风格调整,届时受益于该类政策的行业板块也将随着整体格局的改善吸引更多增量资金介入,而资金面充裕、流动性宽松的环境下则更有助于更多投资者入局。
更多研报详询客户经理
- END -
编辑:小超
﹀ ﹀ ﹀
关注中衍资讯公众号
更多报告等你拿
△ 请认真阅读投资报告类 ☞ 《免责声明》